汇知学员嗨购季,省钱又赚钱,赶快一起来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创业阅读 > >

给创业者的十条融资建议

2021-07-06 18:01:11 创业阅读 > 编辑:张知涵 全屏查看

简介给创业者的十条融资建议。企业创始人在开始融资之前,可以让助理搜集下企业融资的大概流程及可能对自己这个领域有兴趣的一些风投基金。跟进和推动投资人也是需要良好的话术配合,比如创始人和FA项目团队负责人可多与基金合伙人级别互动沟通,同时安排企业融资成员和FA项目团队投资总监/经理与基金投资总监/经理级别沟通,将沟通的信息汇总起来后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抽丝拨茧,再共同...

给创业者的十条融资建议

(转载请标明出处)

过去几年,或多或少谈过、看过、参与过的创业项目数以百计。创业和股权投资是一个跨越长周期的行业,需要时时梳理、复盘,对人和事的认知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揣摩。大多时候,与投融资相关的感悟是当时当下迸发出来,或是思想言语交锋时碰撞出来的智慧,凭着一点记忆,写出来只言片语,也聊胜于无。

一、创业一定要区分生意和事业

和企业创始人交流时,常常发现有相当多一部分人不能分清生意和事业的区别,尤其是那些没有融资经验的创业者。在全民VC/FA、全民创业的趋势下,很多企业老板也跃跃欲试,希望走上融资这条路,盲目出击,最后白白浪费一番精力和时间。因此,需要融资前,创始人要深度思考下,你的业务是一门生意还是一个能实现跨越式增长达到独立上市的事业。生意通常是行业天花板比较低,市场容量比较小(百亿级是极限),目标简单粗暴即“赚钱”,从事的细分行业不一定固定,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这一点可以说是有“唯利是图”的属性。成就事业则需要长远眼光和追求长久利益,市场空间巨大(千亿以上级别),是有能力带领一群人实现一个共同梦想,目标和格局更为宏大,从这一点上看创业者都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特质,财富的积累倒在其次(曾见过买不起过年回老家火车票的,十几年前把房子抵押掉换来10万元发工资、为企业续命的创业者)。投资人经常会问创业者创业的原因或初心为何,目的即在于此。

2017年曾随一家商业杂志参访过若干融资阶段在B-C轮的创业企业,一个问题曾被反复问起:“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样本调查显示,100%的企业创始人认为是天生的。一些人在读书时就没打算毕业后就业找工作,还有些经历过短暂打工生涯后就觉得不适合自己毅然走上创业之路。

二、融资前的准备

当企业初创团队确定,确定初步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也开始跑起来后,创始人即可以考虑进行融资前的相关准备。

1、检视核心团队的完整度

创始人的背景及履历是企业融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是为什么现在BAT出来的创业者相比草根创业者会比较受欢迎。B轮之前的风险投资主要就是一看创始人、二看团队,这个因素毛估估能占到70-80%。除了创始人外,团队最好有用真金白银或技术入股的联合创始人,注意一点这个人不能只出钱不参与公司任何的具体运营或不担任任何职务,创业不是资源或金钱的简单叠加,初创团队每个核心成员都能要独当一面甚至多面。在业务层面,团队人力布局要根据商业模式把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安排妥当。如果实在某个业务部门暂时没有合适的负责人,那么建议创始人要至少提前1-2年开始物色,与各种潜在候选人接触、沟通,等公司每一个阶段性融资完成后启动相应的招募工作。这样的好处是,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彼此都有了一定了解,今后工作中会节省很多沟通和试错成本。

2、市场容量Vs.企业所能占据份额/发展前景

在风险投资行业,一个项目的可生存空间有多大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上限,所以行业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千亿级别的市场都经常会受到质疑,且你的企业又能否成为这样一个市场的绝对龙头?一般项目要有万亿级别的市场是起码。举个例子:如果你的项目在5000亿规模,那企业创始人就要向投资人说明企业的商业模式在相关领域是否有很高的壁垒(技术/产品/商务/团队/政策等),是否有极高的可复制性、迅速推广的能力、爆发性增长潜力。同时要对企业的竞争格局及对标公司(如国内外上市公司业务、估值或可比并购交易)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读。

3、做企业的首席数据官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要对企业经营的各种数据烂熟于心,对资金流、数据流要做到经常性地监测与掌握。对于互联网模式的创业者来讲,这点尤为必要。在企业早期融资阶段,投资人是比较忌讳创始人在介绍自己商业模式时还要拉上财务、运营部的负责人一起。在这个阶段,企业创始人是企业的舵手,必须具有既能高瞻全局又能俯视细节的能力。

4、配备法律顾问

无论是企业创立之初,还是走上融资之路,企业法律顾问是必不可少的。创业初期如果没有多余资金找比较专业的融资方面有经验的律师,可以用相对性价比好些的常年法律顾问,这类机构通常会打包一个价格按年收费,企业经营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都可以基本得到解决。企业成长起来后,可以请专业律师帮助处理融资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文件。曾遇到过Cap table都算不准确的律师,还需要投资人去亲自调整,这就会影响到融资交割的时间。

5、了解初创企业融资基本流程及风投基金信息

企业创始人在开始融资之前,可以让助理搜集下企业融资的大概流程及可能对自己这个领域有兴趣的一些风投基金。融资流程或细节可以在“知乎”上搜索。目前专注行业赛道的基金越来越多,了解行业里关联企业或竞争对手的融资情况并找出其背后的投资人也是个非常有效省时的方法,“企名片”app是一个好帮手。与投融资相关的媒体如IT桔子、36氪等也有行业文章分享。最简单的是在微信里搜索关键字,不仅能了解到相关信息,说不定还能在朋友圈里找到某些有用的社会关系。如有创业和融资都比较成功的朋友可以主动找对方深度聊聊,这也会帮创业者做好充分的融资前期准备。

6、准备一份商业计划书(BP,business plan)

建议企业创始人亲自写一份商业计划书,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梳理对行业、团队、业务、战略的认识,也是创始人一个深度思考和复盘的机会。团队、商业模式(含盈利模式)、用户、市场空间、竞争优势、战略前景等是投资人重点关注的部分。自己写BP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面向投资人路演时,创始人可以在BP演示的内容环节游刃有余,不至于被一些他人撰写自己又不够熟悉的部分牵绊住进而影响路演效果。

三、与专业FA机构合作

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持久战。尽管现在走上融资之路的创业者大都能认识到融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专门抽出一段时间集中突破谈融资,但过程中经常意外不断,尤其在市场趋冷的外部情况下,融资时间可能严重超支,甚至无法完成预计融资。对于一个现金流模式为主企业来说,续命的钱不到,企业会随时站到生死存亡的临界点,过多精力和希望寄托在外部融资上,会错失掉本可以用于加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的宝贵时间。此时,与专业FA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把FA理解为一个按效果付费、前期免费的外部智囊团。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FA大都不收前期费,或收取数额很少的前期费用,主要用于必要的人力成本支出,如撰写BP、帮助企业梳理商业模式甚至提供咨询等服务。FA在承担帮助企业融资的主要任务之余,在融资过程中甚至要承担起战略咨询、团队招聘、情感纾解等多种职能。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这一点上,创始人不要算小账。专业的FA会组建项目团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梳理项目的简介、投资亮点、投资人常见问题清单、行业研究报告、搭建财务模型、整理竞品清单、分析最匹配的投资机构清单,会安排企业与投资机构一对一路演,安排电话会议,定期复盘总结,与投资人单独深度沟通,确定谈判策略,与律师共同商讨投资协议,催促机构打款等。一个好的股权融资案子,非常考验FA组局、盘局、控局的能力,甚至能引导、影响投资机构的决策。有的FA甚至会按照投资机构的内部立项报告格式把项目全面梳理好,或是在估值出现分歧时整理专门的估值讨论资料,对负责项目的投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每个优秀的FA从业者手里都掌握着数以千计的不同基金的投资人联系方式,他们对每个基金甚至每个投资人的投资风格、脾气秉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能敏感地捕捉其关注行业的改变或阶段性侧重点。行业聚焦的FA机构更能清楚某一领域活跃着那些投资人并快速建立深度沟通,这点也不容小觑,FA从业者每年看的项目不一定比专业投资人少,他们可以综合多家机构对市场及项目的看法,再反馈给新的客户,这里面的干货价值,可远比企业创始人自己去摸索个一年半载来得轻松得多,融资推动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目前企业创始人常不愿意与FA签订独家财务顾问协议,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可能错失其他FA或渠道介绍来的机会,担心把赌注押在一家FA机构上,会有巨大沉没成本。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之路。签非独家财务顾问,自然避免了一棵树上吊死,但从FA角度来看,企业享受了前期免费服务,很可能几个月合作下来颗粒无收。这样彼此都把对方当作一个机会,一开始心不在一起、力气不往一处使的合作,结果通常也比较堪忧。通常FA机构在推送项目1个月后就已经能知道项目做成的概率有多高了,如果概率偏低,又是非独家顾问,那后续自然也就转为更轻的服务模式了。企业与FA打交道,如果能尊重合作伙伴,经常商议,请FA多提建议多沟通,会得到FA机构的关照,毕竟“会叫的鸟儿有虫吃”。投行签约的项目都分三六九等,能不能让FA给你倾斜的资源最多,关键还是看创始人是否有更为开放的心态。建议中早期融资企业的创始人在与FA合作时,如果对FA的专业能力非常认可,最好签独家顾问协议,确保FA可以在项目承做环节给配备最好的人力并要求其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

一些可以借鉴的变通办法为:企业可以与FA先签1-3个月的独家顾问协议,之后转为非独家财务顾问;企业可以与A签优先顾问,同时与B签订非独家顾问,如B帮助企业完成融资,则A可以分享B的一半佣金(或某一协商比例);另外,经常会看到一些项目请好几家非独家FA,有的是人情、有的是利益捆绑等不一而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不处理好对多家FA推送投资机构的把控,会出现利益诉求纷争隐患,这点要特别重视。

四、对融资周期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很多企业创始人都对自己的创业项目非常自信,这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创业者的特质。但对于融资,切记永远不要过于乐观。市场投资风口的变动甚至国家政策的出台都会对基金投资产生一定的变量影响。而通常到了11月份后,基金会忙于年度总结、年会,一些美元基金员工会陆续进入休假状态直到春节,一整年内真正有效融资时间实在十分有限。一家FA给出了一个总结数字,“一般融资周期一般是在5-6个月甚至1年。平均融资周期为58天。最短时间为20天,最长高达180天。”,如果算上协议签字和款项交割,时间只长不短。在这漫长的数月里,各种状况都可能发生。2018年是资本寒冬,有项目2次上投委会,都因为财务问题而搁置。也有匪夷所思的情况发生,一家背景不错的基金,经过一系列周密尽调后,居然让企业自己出钱,基金给走账,算是“借名”投资。天使投资机构给出的TS(投资意向书)里,也标明几年后按单利15%要求企业回购投资款,这反映出市场上的资金已经谨慎到何等程度。更多的天使机构转向A轮及之后投资,具有产业背景的基金更是非净利润1000万以上的项目不看。

2009年前,京东和几十家基金聊过,但没有一家基金敢投资。首先是金融危机大环境非常恶劣,其次京东财报还处于巨亏之中。而雄牛资本在看了100多个项目后,于2009年1月份投资京东,这也是该基金成立后的第一笔投资,而且投资金额远超刘强东预期。

五、融资节奏不能停

融资是一条不归路,一旦企业启动融资,那么建议融资节奏一定要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不能停,企业创始人一定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性。人永远无法预测下一秒是不是有黑天鹅或灰犀牛出现。融资不能在企业等米下锅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而是要在企业最良性发展,对资本市场最有吸引力的时候去尽量多的融进新资金,为自己储备粮草。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先行者,这点尤为重要,当今社会,融资能力强的企业极可能弯道超车,先驱很可能变成先烈。在市场竞争者还没有看清楚这个赛道是否要跟进时,要把企业的护城墙尽可能地垒高。曾有一家企业创立于2012年,经过数年发展,成为领域里、客户群体中声誉极佳的企业。2016年,众多市场后进入者纷纷涌进这一赛道,背后全都是知名基金加持。看似壁垒足够高的商业模式、技术、客户等在资本的冲击下都不成为竞争的独门秘笈。陌陌的融资和上市节奏就把握得很好,建议深度了解下。

160486762_1_20190506040717672

陌陌历次融资

六、创始人心态的重要性

这里面的心态包括信念、韧性、稳定。

1、信念

举个例子,一个项目从2018年3月启动,FA推荐了约260+投资机构,历时5个月,路演几十场,才确定领投及跟投。过程中,对企业团队和FA都是一种煎熬和考验,创始人融资必成的信念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心态如果崩了,团队和合作伙伴将信心皆失。当意识到心态不够好的时候,创始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活动纾解下困闷的心境。

2、韧性

很多创始人是锋芒毕露的,但“峣峣者易折”。在顺境时保持谦逊,逆境时保持平和,创业和融资一样都需要在过程中时时修行。曾遇到过创始人在投资人面前出言不逊,也曾遇到过创始人与投资人因为小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学会接受不同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你的商业模式、技术能力,投资和创业本身就是逻辑出发点不同的事情,由此锻炼自己的同理心特别重要。大家风范将有助你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社交形象,投资圈子很小,有些基金还经常一起组团投资项目,圈子里的投资人互相打听下,就会对创始人有了一定先入为主的印象,因为缺乏韧性而错失融资良机,非常可惜。

3、稳定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这几句特别值得细细揣摩。融资切忌过于乐观或焦虑,常见到有些创始人在得到一些投资向好的信号(或真或假)时,就笃定该基金会投资自己。在见下一拨投资人时会难免得意忘形。当在市场上持续碰壁时就灰心气馁,怨天尤人,甚至迁怒于合作伙伴,这都是情绪不够稳定的表现。这种不稳定,创始人自己也许无法察觉,但在和老练的投资人打交道时,他们很容易识别。“投资就是投人”,这句话创始人要记得是中早期投资的金科玉律。

七、估值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太多的创始人把估值看得非常重要,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股权的重要性,以企业上市为结果倒推,中早期释放股权比例多代表了巨额财富拱手让人,这的确会让创始人“肉痛”。然而创始人应该认识到创业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用估值去框死融资是创始人最易犯的致命错误。

如果一个融资企业,也签了FA机构,融资启动之初,FA机构给对接的基金一定是最精准匹配、在机构排名第一和第二梯队里、最能见到决策委员会成员的。如果这些基金在第一次会谈就表现出对项目感兴趣,只是觉得估值偏高,这种情况下,代表基金已经倾向于进行下一步深入接触,但是在投委会或基金策略既定情况下,估值在什么可容忍区间,是必须解决的前置问题。创始人一定不能一口回绝,在估值差距并非无可弥补的情况下,要想办法协调,务求谈出一个双赢的投资条款。否则你会发现,越到后面,不仅基金不知名,而且估值会越谈越低,本可能拿到一、二线基金的钱,最后只能拿到三、四线基金的钱,估值很可能趋同甚至更低。更糟糕的是,这类基金条款只能更苛刻,因为他们募资相对更不容易,对企业经营的风险和失败的容忍度更低,下一轮融资恐怕也难以再让知名基金参与进来。

曾经有一家TMT行业创业企业,估值报价6亿,刚出来时,一些知名主流基金都愿意过来谈一谈,创始人就比较飘,咬定估值不放松,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小亏。然而所有基金看过一遍后反馈过来的结果都是趋同的,项目估值如果在3亿,可以继续谈。创始人无法接受,继续融资,这一拖就是大半年,最后由于企业现金流的迫切需要,由另外的基金注资,估值还是3亿,但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稍逊一筹。还有家企业,赶上了智能制造的概念风口,投资人给出的报价也是合情合理,企业创始人因为缺乏融资经验,对资本市场并无敬畏之心,尽管业绩不如预期,还是不能接受低估值,暂时放弃融资。好在企业有一定自我造血能力,但在融资这条路上,如果心态不改,恐怕会越走越窄。

和市场上正规基金接触下来,创始人会发现,经历数月辛苦,投资人反馈过来的估值往往是趋同的。你的项目值多少估值,不是由创始人说了算,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不是独角兽企业,投资机构又肯出虚高估值,一定是因为不够专业,这样的投资机构成为股东,在企业遇到问题时,一定会雪上加霜,对他们而言,自身风控远比企业发展更重要,高估值必然带来高的业绩对赌和回购条件。

企业在早期融资时(前2轮),如果投资条款不苛刻,估值不离谱,基金正规,建议能拿钱就早拿钱。当然对基金的甄别也是创始人的必修功课,听到不理想的估值时,建议到市场上多了解下基金,看看除了钱之外,该基金能不能在战略、管理、团队招聘、嫁接资源方面给企业以帮助。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带资入场的联合创始人,双方把企业共同做大,岂不是两全其美。

例如:京东的第二轮融资,雄牛资本投1200万(美元),第一轮投资人(今日资本)跟了800万美元,“红筹之父”梁伯韬)投了100万,企业得以扩大,不然必死无疑。而京东上市前,雄牛资本仍持有京东约2.2%的股份。京东IPO的最终发行价为19美元,上市首日上涨10%,收于20.9美元,以此计算,雄牛资本持有的京东股权已达数亿美元。单是这一个项目的回报,就是数倍于雄牛资本一期基金(2亿美金)的募资规模。

从2015年O2O泡沫破裂持续到2019年全行业资本寒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企业之前融资估值的虚高为新一轮融资造成了巨大障碍。资金疯狂地向头部项目或细分行业里的龙头项目集中,大量的创业项目新一轮融资得到的反馈都包括估值过高。因此企业在融资时一定要给自己和投资人留有一定空间,选择彼此都舒服的估值点,否则'down round'(估值低于上一轮)融资,无论对企业或是投资人都不算好过。新一轮投资人永远不看你上一轮的估值,从机构认知角度,这没毛病。中早期融资,创始人要时刻谨记:你需要的只是守规矩的“钱”。何况,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权还可以用制度来设计。圈子里常说,什么是投后'nice'的基金,就是那些只帮忙不添乱的基金,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

160486762_2_20190506040717735

陌陌上市后创始人唐岩对企业的控制权

谈估值的一点方法:如果说A轮之前的估值有拍脑袋的成分,那么A轮之后的估值就需要一定的方法论。创始人可以研究下国内外可比公司或相关公司每一阶段融资额、运营数据、行业地位与估值配比情况,作为自己的参考。企业财务模型的测算也十分必要,可以配合来定报价的估值。这些都是谈判前要准备的一些基础工作。以自己准备的估值为基础,尽可能多地去接触投资机构,在反馈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测算业务模型,看是否可以以资金换时间,让企业走上快速发展、健康融资之路。可以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去融资,市场环境恶劣的时候,以上轮估值投后为本轮投前估值(或持平)或通过老股东转让老股方式平衡综合估值的方式先融一笔,待融资环境好转和企业业绩提升后再逐步提高估值,再融一部分。估值的谈判,创始人不要一语定调,要借用董事会、FA之口去委婉表达,这样会留给创始人一定斡旋余地,真正有兴趣的基金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心动的项目。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曾总结自己融资的窍门:“时间早点儿、规模小点儿、价格低点儿”。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也在融资受挫之后领悟了这几点道理从而顺利完成融资,值得大家借鉴。

八、复盘的重要性

复盘就是“盘模式盘策略盘话术”。复盘是很多创业者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如同经营企业的周、月、季、年度汇报一样,融资问题的总结与思考是要贯穿整个周期的。“盘模式”,是综合投资机构对商业模式的诸多反馈,看其中是否有值得吸取的经验和建议。现在投资人的背景非常多元化,那些在某一行业具有资深工作经验并对行业有深刻洞见的人屡见不鲜,他们的建议往往能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由点及面。还有些投资人在投资机构喜欢什么样的项目方面非常具有敏感度,这会帮助一家没有太多融资经验的创业企业更好地从投资人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项目不足之处。雄牛资本合伙人李续富在做投资之前,自己有13年的投行经验,见证了苏宁的崛起和其对传统零售业的颠覆。因此当他接触到京东时,按一家零售行业的企业标准来看京东,判定京东的整个财务及运营指标都非常健康,亏损也是由于公司对未来的投资所造成的,这样的投资人成为“联合创始人”就会帮助企业在业务和融资层面提升内功。“盘策略”,是指企业与FA,企业团队内部要经常总结融资进展、反馈、对策等。融资如作战,需要有周密的作战计划,融资顺利时要研究怎么选最优的投资合同;几家机构抢额度时该如何合理分配;融资胶着时,该如何突破僵局;融资不顺利时检视原因,要否继续推进融资还是先集中发展下业务再择机启动。“盘话术”,重点是指创始人在与投资机构路演、沟通时要懂得与FA,团队伙伴配合,有些不便说的话可以借他人之口,给自己留有缓冲余地。有家企业创始人在初见新的投资人时就笃定地说某基金要投资之类,希望对方加快速度。创始人本意也许是营造一种待价而沽或卖方市场的局面,但往往会对后面的投资人投资造成不利影响,也容易让投资人对创始人留下“过于倨傲”的不佳印象。这种话术,一定要由第三方比如FA去讲,投资人就会觉得能接受,毕竟投行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适度包装,业内人都懂。跟进和推动投资人也是需要良好的话术配合,比如创始人和FA项目团队负责人可多与基金合伙人级别互动沟通,同时安排企业融资成员和FA项目团队投资总监/经理与基金投资总监/经理级别沟通,将沟通的信息汇总起来后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抽丝拨茧,再共同定口径,从不同层面去影响跟进项目的投资人团队。通常,这种沟通建议电话方式,邮件或微信无法达到深度交流。

九、融资要尽可能接触多的投资机构

经常遇到企业创始人过于乐观,投资人一旦交谈中有利好的信号,创始人会无限放大,认为成事儿是八九不离十了。殊不知,投资人可能只是客套一下,或者不愿意伤害创始人的感情,往往事后不会主动反馈跟进,或用各种理由来回绝。曾经不太理解有的投资人谈完后,当场表示说不会投资,场面一度比较尴尬,不过事后想想,这样的投资人也是性格使然,直截了当给出不投的理由倒也是爽快利落,当然对这种表述的反应也比较考验创始人的情商了。还有缺乏融资经验的创业者,容易听信朋友的话,一定要等某一家基金推进,认为一定会投资,不肯储备新的投资机构接触起来,结果是几个月下来,该基金无法投资,融资时机也一再错过。

投资人投资项目,基本会在一个行业赛道上把所有赛手(创业项目)都聊一遍,没有十足把握是很难轻易下手的,这也是业内通常的做法。但为什么创始人还要尽量多接触投资机构?因为投资人尤其是专注行业的投资人每年看过的项目可数以千计,即便不投资你,也会给一些好的建议。如果你的项目足够好,下一轮投资人很可能再主动找上门了。如果担心项目机密信息泄露,可以在对外文本和交流中适当有所保留。当创始人谈过的机构多了,也会比较了解投资人普遍关注的问题点,从资本回报的角度再重新审视自己的项目,也会为今后持续融资积累经验。老道的FA会帮助企业寻找最合适的基金,甚至精确到最匹配的投资人个体。如果创始人对某家基金或某位投资人非常心仪,那么建议保持适当频率的沟通,这种沟通最好是业务层面的交流,有缘分的话成为朋友自然是更好,但不宜花费过多精力。一个项目也许到融资后期拿到了一家或几家基金给出的TS,此时万不可以掉以轻心。大家都知道TS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你所打听到的机构TS的毁约率并不一定适用你,所以在没有签订协议和打款前,一切皆有变数。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机构毁约率可高达80%,这就是现状。即便签了协议,有些基金是募资型基金即先锁定额度再用1-2个月去募资,募资不成就毁约,通常企业对此是不可能有提前约束惩罚条款的。

接触投资机构的量是质的基础,创始人在融资时,尤其在早期融资阶段,一定要有耐心。其实在融资过程中,任何戏剧性的情节都会发生,有从接触项目到打款2周完成的;有接触几十家基金没有成功,但在会议活动的现场经由一个圈外人介绍而达成投资意向的;有在网站上看到企业融资信息,Cold Call(陌生电访)打过来达成交易的等等。如果你的项目足够好,记得一定要保持融资必成信念,同时尽可能多地接触投资机构。

十、为什么投资经理值得见?

当一家企业经历过早期融资后(1轮或2轮),在新一轮融资时要求一定要见合伙人级别的决策者或是一家新创业公司创始人认为与初出茅庐的投资经理交流有些浪费时间,这些观点属于认知偏差,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因在于认为合伙人可以直接决策,甚至有侥幸心理认为投资经理可能看不懂导致项目搁浅,而合伙人阅历丰富,投资可能性更高。这些其实对行业的理解都过于浅薄了。媒体津津乐道的所谓“大佬见面5分钟敲定投资”只存在不到1%,而在见面前的诸多细节已经铺垫得非常好了,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表象。

通常一支股权投资基金人员都会比较精简,不同合伙人都是“术业有专攻”,你的项目适不适合该合伙人需要仔细分析,而这位合伙人很大可能和固定的投资经理配合,投资项目都先由投资经理看过一遍再决定是否面谈及是否合伙人有兴趣见。如果一支基金人员层级设置不够扁平化,即使合伙人收到项目信息,也仍会交给投资经理先看,投资经理看过后觉得不错再推荐给副总裁/总监、执行董事等,最后到例会上与合伙人一起评估。投资经理在自己负责的垂直领域都能覆盖大多数(80%)的新公司,在该领域里,合伙人未必有他们更专业。目前基金从业的投资经理大都背景不错,和这些勤奋、智慧的投资人交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如果该投资经理认可你的项目,会积极在内部推动,同时会给企业更多针对性的建议,帮助项目顺利过会(决策委员会)。毕竟,年轻人需要用更多的项目去证明自己的眼光,在自己的投资履历上增加更多的项目组合。

相关活动

0

Tags: 绩效 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工具

职场精英进化论2.0系列专题

相关阅读

关注我们
领取粉丝福利
Copyright@2024  极创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3072号-2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