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创业阅读 > >
VC中的信息差、商业逻辑与识人
2019-08-06 13:05:00 创业阅读 > 编辑:张知涵 全屏查看
简介最近看了些综艺节目,发现都有前几期被淘汰的人重新回来参加,其中还不乏本来就名次很好的,但不管是观众还是评委似乎都在心里认定一件事,那就是这类淘汰又归来的选手,不会走太远。
一、最近看了些综艺节目,发现都有前几期被淘汰的人重新回来参加,其中还不乏本来就名次很好的,但不管是观众还是评委似乎都在心里认定一件事,那就是这类淘汰又归来的选手,不会走太远。文/曲凯,来源:42章经(ID:myfortytwo)
我想了半天这到底是为什么,明明之前的实力很强,为什么第二次再回来,大众就失去兴趣和期望了呢?
这就好像机构看项目投资一样,如果第一次聊完了没投,似乎默认后面就不需要再聊了,不管项目再如何发展,大量的机构就都失去了接触的兴趣。
结果就是我们在做FA推项目的时候,会非常谨慎的对待大量的机构,只有极少量的机构是我们会很放心的对创始人说,没关系,可以先接触他们,他们哪怕这轮没投,后面也可以再接触,甚至只要项目按规划发展,反而后续投资的可能性更大。
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想明白了一些背后的道理。
我听说某个头部机构是几乎不使用下轮跟投权的,他们的想法是,不管之前投资项目的时候是如何判断的,只要新的一轮仍旧看好一个项目,那就尽量去做领投。
用这种方式,他们逼着自己去做一个判断,这个判断不是模棱两可的说,我用打折跟投的方式来均摊风险,而是必须想清楚项目是否足够好,好的话就尽量领,不好的话哪怕打折也不跟。
那之所以被淘汰的人我们不抱期望,之所以这一轮看过下一轮就不想看了,其实本质原因可能是,选秀节目和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很感性的决策流程,而不是理性和量化的。
比如高考,就是绝对量化的,不管重复参加多少次,只要分数高,就能得到最终相匹配的结果。如果机构在判断项目的时候都能想清楚几条标准,并且能够有办法去持续跟踪和衡量的话,那其实就可以在长期follow的过程中有办法继续做判断。
不然的话,就是感性的觉得,反正之前见过觉得好像不太行,那后面再去见也没意义了。
所以,逼迫自己去想清楚再决策,是件非常难、又非常必须的工作。
二、前几周去苏州参加了同程资本组织的一个分享活动,他们在苏州聚集了上百个创业者,实属不易,我开玩笑和他们说,咱们都一样,其实做的是活动运营公司。
但后来我又一想,觉得可能是不经意间得到了一些真相。也许早期投资机构还真的本质上是广告营销公司或活动/社群运营公司,你去想投的好的早期机构,有几个不是非常用力的在做市场、做社群的。
移动互联网这波起来的几大机构,真格、经纬、创新工场等,谁能说他们不是好的广告公司或活动运营公司呢,谁能说这几个公司的老板不是天生的市场营销和个人PR好手呢。
这跟我最近对VC行业的思考也相符。
我现在觉得一个好的中早期投资人其实需要具备三大能力,依次是:
一)广泛接触优质项目的能力
二)基本的商业逻辑判断能力
三)对创业者的判断能力
这其中第一点是基础,也就是追求最大化信息差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任何优秀的机构都必须是好的市场/活动运营机构。
我总喜欢举一个例子,就是如果一个非合伙人级别的投资人,觉得是因为机构或合伙人的风格阻碍了个人的发展,那么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过去一年都有什么明星的项目,成功的项目?
2)这些项目我见没见过,推没推过?
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能完美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而见没见、推没推其实完全是个人的问题,最终投不投或能不能投进去,才是可以甩锅给机构的问题。
再来看第二点,商业判断能力,我觉得:
1)90%的投资人都不具备明显差异性的对行业和公司的判断能力
2)剩下10%的投资人会让人感觉是有逻辑和认知能力强的
但有个问题是,大多真的好的项目,大家的判断还是一致的,而大多受争议的项目,大家的判断又是准确性很差的,所以在非量化的中早期阶段,商业判断能力的作用反而是比较小的。
最后,从识人角度来说,研究人是个持续的过程,很有趣。
比如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外企高管范”,为什么这样的人创业难以成功?这些人该怎么更好的脱离这些标签?比如到底什么样的人是足够“Sharp”的,该怎么判断和练习自己Sharp的能力?
而对创业者的判断力上,最有效的增强办法就是见更多的人、更好的人,有更多的投资经验,这就又和第一点有些类似,就还是要追求信息差。
这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中写的,好的机构最大的资产就是access,也就是不断能接触到更多更好创业者的能力,这些access来自于已投的项目和基金的品牌等。
三、那回头来看,到底什么样的做法、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做好一个投资人?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投资人,而不是一个打工者的心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想,我会真的愿意把自己的钱投给这家公司、投给这个人吗?
或者如果我真的用自己的钱做投资,我会改变自己目前的找项目、判断项目的方式吗?
其实,尤其是上面的这个假设,我觉得不该是假设,我相信大多做的时间足够长的VC都会认可我以下的两个结论:
1)VC真的不一定是个好行业
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前半生是开放的心态,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而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开始沉淀,更多围绕自己的既定认知和身边经过筛选的朋友做事。
但VC行业永远充满了新人新事,所以不管是多成功和资深的投资人,但凡有一段时间不在一线,可能就会非常有危机,或容易错过、或犯错误。
所以VC行业实在是一个体力活,而且是一个随机事件比较常发生的行业。
2)在VC打工真的很难赚大钱
所以真的需要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才是在VC行业混的真谛,不然真的应该去做FA。
那随之而来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哪怕你只有10万块可投资资产,为什么不能分成5份2万块,去投5个项目呢?
如果你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找到5个足够好的项目,并且投进去,那么你又如何能说服别人自己是个好的投资人呢?
所以如果我自己做个基金,我一定要求进来的从上到下每个人都要自己放钱进来,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一个“成熟“、”负责“的投资人。
这也许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量基金只有“合伙人”。
四、上个月我去听了高礼价值投资课的分享,邱国鹭等人讲了很多价值投资的东西,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最后他们都会提一个点,即通过价值投资的理念进行研究,最终“克服焦虑,能睡着。”,或像张磊说的“makepeace”。
我想到之前和二级市场转一级市场的人聊,问为什么换行,答案基本都说的是二级市场太让人焦虑了,流动性强,决策频次高,投资结果隔夜就能显现…
所以以前我觉得价值投资是一种研究商业的方法论,今天突然感觉价值投资可能也像是二级市场的一个宗教,是追求自我peace的寄托和方式。
最终每个人都是要找到和自己内心和谐统一的一条路,站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那我觉得让一级市场的人和自己makepeace的方式,就是找到并把钱交给绝对nb的人。
这样,在不断追求信息差的基础上,尽力提升自己商业认知和识人的能力,真的把自己的钱投给足够nb的人,如果让我重来一次,这大概会是我做投资的方式。
五、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挺有趣的改变。
最近我突然觉得自己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改变,就是早几年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近段时间,觉得已经突破了要提升认知的阶段,但反而退回了更返璞归真的阶段,就是要追求知行合一的阶段。
要把已经想清楚的东西落地到执行,真的是非常有难度的事。
和大家共勉。
相关活动
相关阅读
-
VC已经进入“宏观少红利、微观拼能力的新阶段”
在“宏观少红利、微观拼能力的新阶段”,确保不出局,在不确定性下也有确定的决策方法论。 -
资本造富也能“造负”,创业者如何玩好融资这场游戏,才能不让自己掉入坑底?
资本的造富奇迹想必大家一定听过不少。网络上经常报道的“90后老板凭借一个APP融资上亿套现”,“濒临破产却靠融资起死回生成为市值700亿的独角兽企业”……这些信息,给我们创业者的感受就是——资本的力量... -
找投资?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前几天,有人问我去哪儿找投资人?比如,怎么找到徐小平投我?怎么找到真格基金的人?听到这个问题,我一口血喷出来。“我怎么去找投资人?”今天一个创业者,这句话一旦问出口,就别干了。因为在创业路上,比这个问... -
为什么人才辈出的企业都重视“职业序列”?
职业序列是人才系统重要的基础件,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没被用好,其价值也普遍被低估。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组织官,作者左谦。本文主要观点将人才按照职业序列进行区分,本质上是尊重人的能力及志向的不同,实现... -
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工具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选对工具,善用工具,才能事半功倍。管理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因为复杂,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
戴汨:凡人的生存法则
“神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无中生有的发明了一些东西或者发现了一种理论,从而改变了后世人类文明的进展。马斯克的SpaceX会不会继大航海之后,开启人类的星际文明,值得想象。 -
信任落在谁身上,谁就更有价值
人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店很难复制,有些就比较容易。有些人很难做平台,有些人就可以。谁承载了用户的信任,用户的信任落在了谁身上,谁就是信任主体。 -
SaaS创业:我们为何要追求极致?
还有多少企业在用的App没有“深色模式”?难道企业App的用户就不是喜欢页面好看、操作体验舒服的个人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给客户带来使用价值,不去追求表面的好看。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 我们为何要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