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知学员嗨购季,省钱又赚钱,赶快一起来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实用工具 > 干货笔记 > >

俞敏洪最新分享:比知识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见识

2021-12-31 17:00:01 实用工具 > 干货笔记 > 编辑:王彤 全屏查看

简介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不自觉地就会思考。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体力的竞争,还有智力的竞争。人的智力分为天生的智力和后天的智力。

俞敏洪最新分享:比知识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见识

只要你人做好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内容来源:2021年12月13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与思维造物董事长、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在抖音进行连麦直播。


本文来自笔记侠(ID:Notesman)。

2021年12月13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与思维造物董事长、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在抖音进行连麦直播。

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里,俞敏洪首先分享了自己对学习、阅读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之后与罗振宇就表达能力的培养、阅读、大厂“35岁现象”、软技能等问题展开探讨。以下为俞敏洪单人分享,文末附部分探讨内容。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不自觉地就会思考。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体力的竞争,还有智力的竞争。

人的智力分为天生的智力和后天的智力。

天生的智力来自父母遗传,大部分人在100左右,高智商的人可能在140左右。

而后天的智力需要靠学习来弥补,通过学习,你会得到更好的见识、更好的判断力、更好的学识,以及更好的胸怀和更多的智慧。

一、听课和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又分成了自然学习和有意学习。

1.学习的两种方式:自然学习和有意学习

自然学习是当我们出生以后,看到父母怎么吃饭,我们跟着学怎么吃饭,看到父母下地劳动,我们跟着下地劳动,这些就是自然学习。

自然的学习让我们的人生也不见得有多好,所以我们就要靠有意的学习。有意学习主要是知识传递的学习。

比如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上都是先人们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智慧,比如《论语》是2500年前的人说过的话,要怎么学习呢?要通过先人留下来的文字学习。

人类有了语言之后,通过口口相传把知识流传下来,这些知识留下来了,却并不能形成知识的大爆炸。

所以,人类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是有了文字以后,文字的出现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经验的传递过程,开始有了知识的传递。

光靠文字也形成不了知识的集中传播。比如欧洲在中世纪有1000多年的黑暗时期,中国的唐朝以前,知识也只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因为知识不传播。

后来中国发明了印刷术,也传入欧洲,书籍的大量印刷使所有人都能够开始阅读,知识慢慢开始扩散。

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速度和知识被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所以今天的孩子们学习就非常辛苦,因为他要把人类积累了5000年的知识,用小学到高中这12年的时间把基础学好。

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竞争,不断地领悟。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是和谐相处,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不见刀不见血的互相竞争。

我们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判断力,越来越有做事情的能力,让自己加入到了竞争的行列。

最后,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到了我们的事业中、工作中、发展中,最后让生命开花结果。

2.人的成长方式:听课和阅读

学习通常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听课,一个是阅读。

① 听课

听课常常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分成被动听课和主动听课。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最主要的还是被动听课,即老师在灌输,我们在接收的状态。老师讲的对与错,我们也没有太多讨论的余地。这种听课是被动的,接受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弱。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门课只是一个老师在讲,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能记住的知识不到10%。如果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跟老师探讨,对观点进行反馈,甚至进行反驳,那么学生能够记住的知识达到了60%~70%。

如果到了大学,我们的老师依然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那这样的大学老师严重不合格。真正的大学老师应该学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的教学方式——主动讨论型的教学方式,跟学生对话型的交流方式。

如果孔子当时的教学是满堂灌,不跟学生讨论的话,就没有《论语》这本书了。《论语》里有一半的话是孔子的弟子说的,是孔子弟子和孔子一问一答之间,得出了很多有智慧的话语。

我在北大的时候,逃了一半以上的课,那些课基本上都是老师满堂灌的课。他不光满堂灌,灌的时候还非常枯燥无聊,照本宣科,讲课也没啥智慧,也不给人传递想法。这样的老师的课听来干什么呢?

我也发现现在有很多老师看到学生不来听课,他就开始点名了。通过点名强迫学生来听课,多少次不来听课就成绩不及格。

我在北大当了接近七年的老师,从来没给学生点名。我当老师的前两年还不会当,讲课讲得一塌糊涂,所以学生都不来上我的课。学生不来我也不点名,因为我觉得讲课讲好了,学生自然会来,后来也确实是这样。

我希望老师不要点名了,因为你是在强迫学生来接受你本来就讲的不怎么好的知识。如果你讲课好的话,学生是愿意去听课的,甚至窗户上都爬了很多学生来听课。

② 阅读

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阅读永远是主动的。

阅读时,你读到的是文字,你要把它翻译成思想,就要经过大脑的改造,这会极大地激发大脑的活跃度。

比如你读小说,你的大脑把你所看到的抽象符号变成了故事情节,增加了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小阅读的孩子的智商就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他的大脑在加工。

二、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知识、学识、见识的提升过程

我一直认为光听课不阅读,会养成被动心态,光阅读不听课,不会看到真正的真知灼见。

人的一生是知识的发展和智慧的发展组成的。知识就是我们从小学的1加1等于2开始,一直学到了大学最难的课程。知识的叠加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更深刻的教育能力。

随着知识的叠加,我们的学位越来越高,但是知识叠加并不一定使我们的智慧变得越来越强。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课,我们都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聪明不是考试考高分,考试考高分是一种功利性的聪明,真正的聪明是对于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对于如何在世界上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领悟。

如果我们只是听课和读书,却不思考,这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等于一辈子是白学的。我们可以看到有无数的人博士毕业之后,一生既没有理论的建树,也没有思想的创造,更没有优美的文笔留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白读书。

怎样才能不白读书呢?

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见识。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可以积累的,而学识则需要通过理解和消化积累。但更加重要的是见识,因为见识是对世界的洞察,是比学识要高一筹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见识跟文化程度不一定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人,却能有很大的格局,甚至有很大的战略部署。

比如刘邦和项羽。尽管项羽身上有英雄气,但是他比较短见。刘邦虽然没啥文化,但是他却有见识。

一个人的见识和他的知识量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又有知识,又有学识,又有见识,那么他的见识一定是比普通的人要更高。

人生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三识”的提升过程,即知识的提升过程,学识的提升过程,见识的提升过程。

知识,通过读书和上学达到;

学识,通过跟老师交流、跟同学探讨达到;

见识,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总结、人生苦难的解决,以及通过自己的胸怀的提升达到。

1.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变成乌合之众,也不能被权威所屈服。

你一定要搞清楚别人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不走极端,不产生极端的情绪,也不产生极端的思想;绝不像石头一样坚决不接受别人的说法。

2.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角度思考,就是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根树枝你掰不断,马上就会想到能不能用锯子?锯子不行的话,用刀能不能砍断?刀砍不断的话,用火烧能不能烧断?

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你不会用多角度解决,就是倔强,是钻牛角尖,是你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不够的表现。

3.理性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再被情绪和感性所主导,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的情绪主导,就是你的愤怒、怨气等会干扰你决策和行动的东西。被感性主导是指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

本质上来说,人是感性的动物,理性则是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存下来,不得不应用的一种能力。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依然要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你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面对的现实,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升判断能力

我们最终提升的一个能力叫做判断力。判断力有时是一种直觉,但是直觉的背后是你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所以,我们的直觉认为某件事应该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不是感性的,而是背后积累的所有能力带来的判断。当我们的判断力不断提升以后,人生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三、停止学习,就停止了成长

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因为你上了大学就全部结束。有的人认为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终止我的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扯淡的行为。因为你不学习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战胜自己,没办法在社会中取得优势。

在农村社会的时候,你可能一辈子都待在农村,学习是有限的,知道如何种地,如何和村里的人打交道就可以了。

但是整个社会都打开了,你今天在上海,明天可能在北京,今天在中国,明天可能在国外,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学习是永远不可能终止的,而且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过程中。

在现代社会,你要想要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工作,也不是挣钱,而是学习,因为学习才有可能为你带来最好的工作和最大价值。

不学习的人虽生犹死,因为你已经失去进步的能力,能力的发展也会受限制,因为你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狭窄。就像一只老鼠进入了一个管道中间,你无法掉头,只能往前走,但是管道却越走越细。

1.完整的学习过程

光靠阅读和听课还是不行的。我认为需要五个步骤才能完成全部的学习过程,分别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个人领悟。

读万卷书:读万卷书就是读书的过程。

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到现实世界去看看。你每天只要走到一个不同的场景里,可能就会多一份不同的感悟。走到一个不同的城市,可能就多了一份对世界不同的感觉。

阅人无数:在走的过程中,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般来说,行走江湖的人都比较机灵,而且能够洞察世事。

名师指路:现在网上讲课、听课的产品非常多,名师指路的过程也相对容易。

个人领悟:个人领悟是个人思考的过程。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和个人领悟这五大步骤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五大步骤。

2.学而时“习”之

除此以外,还要在生活中间、事业中间进行实习,把我们学到的东西用在事业和工作中。

我一直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复习的“习”,而是实习的“习”,也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习中,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

你学了半天东西,就算满腹经纶,在现实生活中没法用,那还不如不学。学以致用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3.见贤思齐,向优秀的人学习

不管是阅人无数,还是行万里路,你都在跟人交流。我觉得有一种交流对学习的帮助比较大,那就是和有比较好学识的人交流和讨论。

上过大学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上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听老师讲课吗?原则上不是。是因为图书馆有了5万本或者500万本书吗?也不是。

我们大学学习收获最多的是在同一个宿舍里的卧谈会——熄灯以后室友们谈天说地,在讲的过程中互相砥砺,这个时候你的能力才是最大的提高。

在进入社会以后,我们也应该要注意和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进步的人打交道。

四、我的学习方式

1.倍速听书

除了读书,我每年还会听300~500个小时左右的课程,平均每天能听到1~2小时的书。

我早晚各散步半个小时,同时戴上耳机听书。所以既是在马路上散步,也是在马路上听书。同时,我通常会倍速听书,比如1.5倍或2倍数去听。这样下来,可以听的书就更多了。

但要注意的是,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听得慢一点,比如1.25倍。但是到第二遍听的时候,因为前面已经熟悉了,所以就可以加到2.0倍。

2.和有识之士聊天

我每年还特别注意跟有学识的人进行有意识的聊天。

去年我做了一个节目叫《酌见》,一方面是我应某些部门的邀请去做这样的节目,更重要的是我要向这些企业家们学习。

平时跟企业家们在一起喝酒,问问题不能问得那么深刻,不能问得那么深入,但是现在我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节目跟他们进行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交流,这样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3.在阅读的时候要做记号

我读书的时候,我会用荧光笔把重点画下来了,后面用录音的方式转成文字,梳理成读书笔记,这比抄写的速度快很多。

4.时间的有效利用

有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比如金钱花掉了以后还会回来,所以我觉得金钱不如时间重要。

精力有的时候也可以再生,比如你累了以后睡一觉就恢复精力了。但是时间过去了,就真没了。所以我觉得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更好的节约时间,要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但时间还可以重复利用。比如说散步的时候听课,出差的路上听课。这就是时间的重复利用。

5.专注力的训练

另外,大家一定要学会专注力的训练,因为专注力是让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的基础。

要尽可能少看电视连续剧,因为大部分电视连续剧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阅读可以自己挑选,不那么有意义的地方你可以跳着读,但电视连续剧你没法跳着看,就会大量浪费你的时间。

6.记录生活中有价值的事

同时,还要养成另外一个好习惯,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情、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

曾经有人问我:“俞老师,你怎么有时间写那么多的东西?”

我说,我主要是平时就有记录,没事就写点笔记,写点日记,看到什么好玩的事情,有意无意地记下来。时间久了,你再回去翻,有时你会发现挺好玩的事情。如果不记的话,这种好玩的东西就没了。

五、直播对话

罗振宇:你如何看待大厂35岁现象?我觉得这个特别扭曲,一个人大脑到40岁左右才达到他的巅峰状态,35岁现象意味着一个人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时,就被现在的市场从电池舱里抠出来。

俞敏洪:我觉得这个现象跟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关,也跟年轻人对现在产业的理解有关,大量的用人企业其实没有考虑到,如果拉长时间来看,一个人真正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在30-45岁之间。比如新东方骨干力量大部分在35岁左右。

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解决:

一方面,35岁左右的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对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我现在看到元宇宙,还会研究它到底是什么,但我身边已经有一些35岁的人不看新事物了,也停止学习了。

很多人听说我玩抖音很熟练,对此很奇怪,他们觉得以我如今的年龄及成就,为什么还要玩抖音、拿打赏佣金?

我说,这不是佣金的事情,这也不是打赏的事情,这是我与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打高尔夫、喝茶的生活方式我也可以有,但我不能因为那种生活方式就与现在很热闹的生活方式脱离了。

很多人到了35岁,就有这种自我脱离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压力和内卷的增加,我建议用人企业关注35岁人群,因为他们更稳定,也更愿意奉献自己。

罗振宇:我觉得35岁现象的核心问题是:现在的教育系统生产出的是大量硬技能合格、但软技能不过关的人。比如口才沟通能力问题、学习力问题,这些都是软技能。

35岁真的是一个分水岭,我昨天问一个朋友,为什么到了35岁很多大厂就不要?

他说,不要就对了,如果35岁,还在到处投简历,证明这个人35岁之前最重要的事没有做,就是没有拓展出自己的人脉网,35岁的人应该是内推的阶段,而不应该是投简历。

俞敏洪:我跟年轻人接触的也不少,我觉得现在的部分年轻人有两方面要认真思考:

一是交流能力。

包括情感交流能力和日常工作交流能力,让人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喜欢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提意见还是赞扬,都恰到好处,其实特别重要。

二是利他能力。

目前35岁前的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容易从小不知不觉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但利他主义者往往有利于自我的生成。我常说,修炼自己,造福他人。

如果这两点做到了,这个人的软实力就了不得,应该不会出现到35岁找工作还要到处投简历的情况。

35岁应该是别人来挖你,而不是你到处投简历跳槽,这才是35岁该有的样子。不然从毕业到35岁的13年,你都干什么了?这13年难道还练不出大家喜欢的专业技能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吗?

当然,人的第二种状态是35岁还愿意创业,愿意去冒险,愿意开拓自己的未知世界,这也是一种好的状态。还有一种好的状态是,你35岁就已经功成名就,那你更厉害。

罗振宇:刚才我看直播间有人说,你说的都是很牛的人,普通人怎么办?

举个例子,我们家用过一个小时工,在我们小区里被到处推荐。这跟社会地位没关系,跟挣多少钱没关系,35 岁以上的人不再被社会的硬标准衡量。

35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大家觉得你这个人好,所以才会推荐你。就像俞敏洪老师刚才讲的“修炼自己,造福他人”,用这个心法,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非常独特的人。

俞敏洪:对,比如我原来住在一个地方,门口有个小卖部,其实离我更近的还有另外一个小卖部。

但是我之所以到门口的小卖部买东西,就因为这个小卖部的夫妻老板特别好,笑脸相迎相送,有时候买个东西还会送一个东西,尽管我不需要。这样的话,我就觉得他们人好,实际上他们那个小卖部后来的持续经营能力就比另外几个要强很多。

其实,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涉及到有多强的技能,只要你人做好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相关活动

0

Tags: 股权激励 创业股权分配 股权动态设计

职场精英进化论2.0系列专题

相关阅读

关注我们
领取粉丝福利
Copyright@2024  极创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3072号-2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